• 主管:河南广播电视台   主办: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
  • 设为首页
  • 河南县域经济网

    城市新闻: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村镢把戏》重现舞台

    首页 > 城事 > 正文

    日期:2017-10-12 09:34:51    来源:河南县域经济网    
    河南县域经济网讯:(河南广播电视台记者 崔军廷 通讯员 肖伟)10月11日,濒临消失近半个世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村镢把戏,在南村利津民俗文化园进行了首场演出,中央电视台4频道《印象方志》栏目进行了现场全程录制。
            南村镢把戏源于黄河漕运拉纤时的船工号子。船工敲打船篙或船帮,纤夫吼唱号子,形成一种高亢、粗犷的声腔旋律。后来演变到人们在田间地头劳作时,敲打劳动工具——以镢把击节的演唱形式,自娱自乐。清末民初,怀梆戏传入南村,镢把戏揉进了怀邦的唱腔音乐元素,由于南村地处黄河南岸、豫晋交界,是古代黄河漕运和阳壶古道的水陆交通枢纽,各地文化在这里交汇,尤其是南村独特的地方语言,镢把戏兼容并蓄,同时融合了豫西、山西等地方戏的特色,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南村地方戏。该剧种2007年6月已被列入三门峡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镢把戏的音乐特色是以黄河号子为根基、以南村方言为母语、以怀梆唱腔为基调,近于锣鼓说唱的表演形式。镢把戏唱腔慷慨激昂,演唱多用大本腔,俗称“可口倒”。其声腔淳朴率直,略带晋味。其调高为1=G。文场常用乐器有板胡、二胡、三弦、笛子、笙、阮、大胡、唢呐等。武场以镢把为主打乐器,常用还有班鼔、大锣、小锣、铙钹、梆子等。演出节目多为表现田间地头的劳动场景以及欢庆丰收的生活景象,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由于南村属黄河小浪底库区移民重点区域,现大部分民间艺人迁走他乡且年事已高,镢把戏已频临失传。挖掘、整理和保护迫在眉睫。2016年11月,在渑池县委宣传部、渑池县文化广电和新闻出版局、南村乡政府的支持下,杨拴朝、衡声晨、张学春等人组织相关老艺人,进行挖掘、整理、排练,镢把戏《南村人》今日在南村利津民俗文化园的首场演出,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
    (责任编辑:宗明亮)

    下一篇:河南农大:举办诗歌朗诵比赛 献礼十九大
    上一篇:今年河南省助学贷款让48万学子受益

    关于我们 |本网动态 |人员名单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