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管:河南广播电视台   主办: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
  • 设为首页
  • 河南县域经济网

    城市新闻:


    内黄:叶落归根共建精神家园

    首页 > 城事 > 正文

    日期:2019-12-24 15:04:39    来源:河南县域经济网    
      河南县域经济网三门峡讯:“地皮就在我们村党群服务中心东侧,地边儿认好了,我村十几个老头儿忙忙碌碌两三年时间没有白忙,崔氏祠堂终于落实了,最近打打地基,开春建好,勒个碑把新续的字辈刻上,把我们祖宗几千年流传的好传统好好地传承下去,”日前,内黄县井店镇高王尉村69岁的崔孟庭欣慰地告诉记者,这也圆了几十年前他父亲那代人的一个大心愿,“中国人最重孝道,讲求慎终追远,你从哪里来我从哪里来你是谁我是谁,通过延续家谱,可以查证自己的血脉,和亲疏远近的血缘关系。”
      据史料记载,内黄于汉高祖九年置县,因古代黄河变迁,留下一个黄水大洼,名曰黄沟、黄泽、黄池。河以北为内,以南为外,内黄在黄河以北故名。同时黄河南置有外黄县(今杞县东)。井店镇是中州名镇、国家级重点镇,北部从东到西有三个村以“河道”命名,仨河道(“黄河故道”)的北部有12个王尉,位于最西边的高王尉地势最高沙丘最多,高王尉老户人家姓高,但崔氏后来居上,目前人口占到85%还多。
    崔氏也是个以鸟为图腾崇拜的姓氏
      内黄是华夏始祖颛顼、帝喾二帝建业建陵之所,和华夏儿女寻根祭祖的圣地。“寻根问祖在内黄也算一个传统,我们崔家来自山西洪洞老鸹窝,你随便问,村里的大人小孩差不多都知道,”崔孟庭说,“内黄县志记载,我们家族在明代永乐十二年就是1414年从洪洞迁民迁到高王尉,根据我们村佛爷庙碑文得知,来时兄弟三人各持石佛一尊作为认亲的证据,一人就是我村崔家的先祖,一个迁到汤阴县五陵镇的屯庄村,另外一个迁到黄河以南,至今已经无所考究。”
      姓由母系血统之所出,氏自父系族群之所立。如炎帝姜姓神农氏,黄帝姬姓轩辕氏,颛顼姬姓高阳氏,帝喾姬姓高辛氏。据古籍记载,崔氏出自西周齐国姜姓,曾长期是中国著姓。始祖为齐开国君主姜尚,姜尚孙子季子食采之地崔邑(今山东章丘县西北),后以邑为氏即为崔氏。东汉末年崔氏一支避乱入朝鲜,后成为朝鲜族大姓;西晋至唐代,崔氏分布于今山西、浙江、江苏、广西、安徽、陕西、甘肃等地;宋代以后分布地更广,清代以后有崔氏移居东南亚。
    崔氏祠堂选址,将和村党群服务中心一道成为乡村文明建设的主阵地
      一辈子即一世,又叫一代,崔孟庭说,按照崔氏家谱,传到他这一代整整20代了,属于“文”字辈,“我祖父、我父亲他们都有两个名:一个小名(乳名),一个大名(学名),名字都是两个字,大名的第一个字同辈人都一样,代表了本家族的辈份,也叫字派,本族从12世起,分别是希、国、学、振、万、德、师、廷、文,依照字辈取名,族人辈份高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到崔孟庭这一辈,该崔氏家谱上已经是最后一个字派了,增续字派迫在眉睫,“(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我父亲生前就几次联系汤阴屯庄的老本家,组织村里各个家族讨论编排延续字辈的事,包括建崔氏祠堂,由于物质条件等原因,一直没有弄成。这两年村里有威望的老上司们又不断在一起商量,大同、东方、修勇、国平、海顺、同学、自彦、庄牛、中牛、法堂、连成、增领、同顺还有我,全村姓崔的一共14门(支)7辈人,一门不少,反复谈论了几个月,最后大家敲定了21个字,做为我们后代的字辈:……林,英杰祥华梦,仁义礼洪斌,中兴阳光信,良洁智风康。”
    村头庙前的石碑,诉说着该村崔氏的来龙去脉
      俗话说“萝卜不大,长在辈上”,字辈是我国传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一种特别礼制和文化传统,一直延续到现代。由于各种原因,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世人对字辈家谱变得陌生,“这种现象在年轻一代很明显,弄得子孙后辈们不知道自己的根脉在哪,不知道谁该叫谁爷爷还是叔叔。现在本村同姓也可以结婚,比如村东头一个男孩娶了村西头一个女孩,可是按辈分,那个女孩的爷爷还得叫这个男孩爷爷,如果不用字辈明确下来,几十年以后非乱套不可。”
      定字派不易,推行更难。崔孟庭他们觉得建个祠堂树通石碑,把原来的9个字和新增21个字十分醒目地刻在碑上昭示后人,也利于大家遵循执行。但买块宅基地、建祠堂、装修等都需要资金,因此发动大家有人出人,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智出智。“村西头崔连成(文字辈)哥家的三儿子崔少勇听他爹说缺少资金,就直接寄来一部分钱,最近他听说资金不够又寄来一部分钱,他说建祠堂费用我全包,缺多少你们尽管联系我,这才在村南头买了个废弃的宅基地建祠堂,少勇他已离开家乡20多年,听说他在广东东莞搞物流行业经营还不错,一直在太原做广告装潢的崔自宾(师字辈)知道了这个事,说祠堂的装修设计他包了,我们村在外边干事的人不算少,大家都说这是个好事,正能量,都很积极,这让我们在家的这些老头们信心很足。”
    热心于传统文化传承的村民代表
       “想家啊。常年在外,有时候几年不回一趟家,前后院的叔叔大爷看着都老了,年轻的,很多不认识,也不知道谁叫谁啥。20多年前我从家出来,那时候大家就是为了一碗饭,现在,谁还缺吃少穿啊?可是,爹娘还都一直在家,不来东莞,说在这住不自在。哎。再干几年吧,早晚我也回家。”树高千尺叶落归根,崔少勇接受记者电话采访,说出了太多“游子”的心声,他说自己这样做,“是为了今后崔氏家族更和睦更和谐,更好地发扬祖宗优良传统,携手并肩同心为国为家做贡献。”
      新时代,祠堂文化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在新农村建设中,它作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心,引领农村先进文化的发展,据了解,崔孟庭他们这14个代表高王尉村崔氏家庭各分支的老人都是村里有威望涵养高的老上司,“旧瓶装新酒”,他们将把崔氏祠堂当做传承中华文明的阵地,不只是倡导报本敬宗、明伦倡序、亲仁孝悌的伦理教化,更重要的,还要配合当前乡村振兴,为村规民约、移风易俗、乡村文明建设出智出力发挥余热。(河南广播电视台记者 崔军廷 通讯员 崔军利) 
     
    (责任编辑:田哲)

    下一篇:三门峡: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全面启动
    上一篇:三门峡湖滨区:把贫困群众健康放到心坎上

    关于我们 |本网动态 |人员名单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