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编制通过《河南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规划》,通过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的协同保护与修复,对全省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小秦岭生态保护修复(图源自网络)
根据《规划》,到2025年,全省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土地整治与土壤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进展;黄河生态廊道初见雏形;新建和生产矿山地质环境得到同步治理、应治尽治,基本完成重点地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省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朱长青介绍:“要全面核查摸底本行政区域内露天矿山数量,采取取缔关闭、停产整治、升级改造、修复治理等手段,解决好矿山小散乱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安全隐患。”
《规划》提出到2035年,以生态保护红线、国家公园及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为主体的生态保护格局全面形成,全省重要生态系统面积保持稳定,生态环境实现根本好转。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余纪云说:“新建省级湿地公园21个、省级以上森林公园36个。原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为‘三保田’,形成生态保护、环境美化、群众增收、区域发展的多赢局面。”
此外,《规划》还提到要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筑牢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三大生态屏障,以及黄河、淮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及干渠沿线、大运河及明清黄河故道四个生态保育带,辐射带动豫北平原、黄淮海平原生态环境质量的整体改善,切实提高生态安全保障水平和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大象新闻·新闻事业部记者 王艺枫)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