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县域经济网讯(李洪)黄河之滨,郑州城东北黄岗庙村旁坐落着一处将非遗传承、黄河风光与乡村慢生活巧妙融合的特色小镇。伫立其间,放眼望去,一幢幢精致的新中式建筑使整个小镇宛如一首用木石写就的宁静诗篇。近几日,一场由“墨舞中原庆国庆”省内书画名家陶瓷笔会、郑州官窑陶瓷裂变釉艺术馆揭牌仪式暨“史宝银书法小品展”组成的墨瓷交融的艺术盛宴——打破了小镇往日的宁静,使得小镇群贤毕至,嘉宾云集,游人如织,让小镇显得热闹非凡。

秋日的郑州,天高云淡,丹桂飘香。位于郑州市金水区黄岗庙非遗小镇的郑州官窑陶瓷裂变釉艺术馆内,史宝银精心创作的二十幅篆书小品,静静地悬挂于素壁之上,与温润的官窑陶瓷相映成趣,营造出一方古朴、清雅的艺术秘境。史宝银展出的作品虽皆为书法小品,但每一幅都蕴含着撼人的精神气度,既能感受到笔锋力量的凝练,又能品味到线条的婉转流动,如锥画沙,富有生命的弹性。这种于方寸之间营造出的开阔气象,正源于书家对古老文字精神的深刻领悟与高超的驾驭能力。他并非简单地复刻古文字形,而是以其为媒介,注入当代的审美与个人的性情,让沉睡千年的古老文字,在宣纸上重新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史宝银书法小品展展出的20幅作品,内容全部来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历次重要讲话及文章中引用的古代典籍、经典名句。细读作品内容,展览的精神内核豁然开朗。这不仅仅是笔墨技巧的展示,更是一次文心与墨韵的深度融合。史宝银以其深厚的篆书功底,将这些承载着治国智慧与人生哲理的词句,化为可视、可感、可悟的艺术形象。观众在欣赏线条之美、结构之妙的同时,也完成了一次与先贤思想、与时代强音的无声对话。这体现了身为媒体人与政协委员的史宝银,其艺术创作中天然携带的家国情怀与社会担当。

“这次集中看了宝银的书法作品,感觉宝银还是很有成就的。他的作品线条非常有质量,造型把握得很好,篆书和章草都很有古意、不俗,这个不简单。特别是他作为一个媒体人,那么忙,还能够沉下来,在业余时间坚持临帖,写得这么有个性有古意又有他自己的想法,我觉得这个非常难得,假以时日他的书法肯定能够更上层楼。”中国书法家协会原理事、省文联名誉主席、省书协名誉主席杨杰细细观看了史宝银的书法作品之后赞誉满满。

中国书法家协会原理事、学术委员会原副主任、省书协原名誉主席周俊杰现场观展后认为,史宝银书法小品展整体很好。展出的书法作品有古意,尤其让人赞叹的是作品的正文和落款特别协调。

“篆书书法需要对小篆、大篆乃至甲骨文有系统的研究,所以这个小品展无疑能够充分体现出宝银对书法研究的深度。我们都是写篆书的,我一眼就能看出,宝银书法展现出的古雅艺术之风,没有多年的功夫是写不出来的。”中国书法家协会原理事、省书画院原院长、省人大书画院院长李强如是夸赞道。

河南省直文联主席殷江林表示:“史宝银坚持从篆书、章草等传统书体筑基,这种对传统精髓的坚守与创新,正是文化传承的典范。”

在展览现场,面对现场来宾问及的习书历程时,史宝银坦言,他自幼酷爱书法,工作之余一直临池不辍。六年多前,他开始系统学习书法是从临习《多宝塔》入手的,后来又临习了《玄秘塔》、《圣教序》、《十七帖》《张猛龙》、《散氏盘》、《毛公典》、吴大澂《篆书论语》、皇象《急就章》、赵孟頫《章草千字文》、张芝《秋凉平善帖》、索靖《月仪帖》,但尤以金文和章草所花时间最多,也相对擅长。
本次展览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其书写内容——多为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经典名句与中华传统典籍精华。这一选择并非偶然,它体现了书家“文以载道”“内容为王”的创作理念。史宝银以其古朴雄浑的金文书风,来承载这些蕴含治国智慧与民族精神的宏大主题,在形式上找到了最佳契合点。厚重的金石气质,恰好象征着这些思想穿越历史长河而历久弥新,赋予了文本内容以视觉化的庄重感与历史纵深感。
这也是史宝银一直主张的理念,他认为书法不仅是艺术表达,更是思想与文化的载体,在重视形式技巧的同时,应重视作品的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需承载时代精神,书法和新闻一样应该讲究“内容为王”。书法家们应走出书斋,应投身到火热的生产生活之中,用手中的笔去讴歌伟大的新时代,描绘人民群众幸福美满的生产生活画面,进而创作出承载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的精美作品,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贡献全部力量。
“宝银的书法古意浓厚,但内容很有新意,师古而不泥古,且都能学古而变,较好地体现了书以载道的艺术理念,”老家河南书画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西河在观看史宝银书法小品展时的高见与史宝银的理念不谋而合。
细品史宝银书法小品展作品,它们不像煌煌巨著那样具有压迫性的视觉冲击,却如春雨润物,以其古朴厚重、清穆典雅的气质和深沉厚重的内涵,悄然浸润着每一位观者的心灵。它们让我们相信,在这个世界上,依然有一些事物,不依靠音量取胜,不追求速度致胜。它们只是静静地在那里,以其朴拙其外、隽永其中的姿态,即可为浮躁的心灵提供一处可以安歇的“栖居地”。这不仅仅是一场书法展,更是一位当代文化行者,用他最熟悉的银钩铁划,书写出的关于传承、关于情怀、关于初心的动人篇章。
责任编辑:李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