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立勇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历史学家早已指出,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区域。从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一系列璀璨的史前文明在黄河两岸熠熠生辉。夏商周三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奠定了早期国家的雏形。儒家思想源于山东曲阜,道家思想渊源于河南鹿邑,法家、墨家等众多思想流派亦多在黄河流域激荡、交融,共同构成了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性格与价值取向;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者。黄河的雄浑壮阔、百折不挠,孕育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民族品格。历史上,中华民族在与黄河水患的长期搏斗中,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非凡的智慧;黄河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带。历史上,黄河流域农业开发早,是传统农耕文明的典范区域,孕育了发达的农业文明。丝绸之路、大运河等古代经济动脉与黄河交汇,促进了东西方文化和商品的流通。今天,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这意味着,黄河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更肩负着驱动区域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使命。
“黄河作为连接河南山东两省的自然纽带,其共同的治水历史、相似的农耕生活方式,以及面对黄河水患时同舟共济的经历,都使得两省在文化心理和情感认同上具有高度的共鸣。这种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人文纽带,是今天我们开展豫鲁文化研讨和加强豫鲁交流合作最坚实的基础。”张立勇强调。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原党委书记朱海风对黄河文化优质资源如何转化为教育新质资源进行发言。河南大学的王明钦教授对黄河与黄河文化的历史地位与时代价值进行发言。郑州大学的王星光教授对几个不同历史时期中国首座黄河铁路大桥选址郑州进行了讲解。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饶明奇教授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和理论贡献进行讲解。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的张新斌教授对黄河国家战略所代表的区域发展进行发言。
河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张占仓主持会议。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党委书记王笃波致欢迎辞。山东省中华文化研究会秘书长王金才作为协办单位代表致辞。中国建筑五局河南公司董事长周国森代表承办单位致辞。参加活动的还有河南省委巡视组原组长代毅君、王富兴,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原副巡视员梁小冰,河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在郑驻会副主席、企业家兼职副主席以及来自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和师生代表二百余人参加会议。
责任编辑:李 丹
